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閱後感


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一段真人故事改編的愛情電影(內含劇透)




故事最初男主角Einar Wegener(下稱E),女主角Gerda Wegener(下稱G)是一對結婚六年的夫妻,同樣是畫家,生活在同一個圈子裡。


"Are you sure you like that?"
本應很美麗的一段關係因為G的一個主意,E也因此萌生了女裝的想法。





"You are beautiful"
對於丈夫出現這樣的想法,以為只是一個玩笑的G也放膽為E打扮﹑讓他學習女性的姿勢﹑甚至帶去社交場所。





"Do you know what they say about this old oak?"
"They say if you eat its acorns you can make a wish and become anyone you want for a day"

直至看到E以女生身份與另一男性S接吻後,G才發現那個玩笑似乎不再是玩笑了。

E沒接受到S進一步的邀請,作為完全投入Lili身份的E,拒絕的原因多半在於自己身理上的未準備好,怕一旦男兒身暴光後的影響。
但故事最終兩人始終幸運地走向一起的道路,能堅持到「對的時候遇上對的人」真的需要很多運氣,儘管對妻子G來說並不好受。

因此兩人面對關係破裂的情況,但感情還是拯救了這段關係。雖說如此,兩人出現問題時的空隙也令妻子G漸漸離開了。

"You're different from most girls."
"That's not a very original line."

========================================================================

故事的確是真人真事改編的,在此不提演員演技,筆者在意的只有整個故事的劇本和內容,然後,在這兩小時120分鐘裡,最難受的是一開始的45分鐘。短短的時間裡基乎把所有設定﹑背景等等的資訊一口氣轟炸出來,餘下的時間再慢慢說明和過渡,重要與不重要的取捨有待改善。

而整個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丹麥女孩(E),化身成為女性版自己Lili的故事。作為本套電影的中心角色,已經充分交代出背景和發展(不得不說內容非常細膩,細節位置非常充足),其他的角色再退一步而言也是為了陪襯E的配角,即使是帶有同性戀傾向﹑或是無敵偉大的妻子G。在一部不是記錄片的愛情電影裡,多餘的戲份會破壞劇本走向的平衡,再可憐也好,不屬於核心內容的部份就不應存在。

筆者記得三個月前,剛上映還沒爆紅時,女友,準確一點是前女友,要我陪她看這套電影。當時半夜三點,基於沒交通回家的關係和朋友在網咖打LOL。現在回想起來,除了湧出一種甘味外,更是讓我想起了 Lili的那種精神,「付出的沒人能明白,快樂時還要提防各種事,嘗試克服困難結果最後還是失敗收場」…

最後想說一下本作帶出的題目:「性別議題」

這裡有一段影片(按我)有關性別議題的故事。
正如片中囧星人所說:性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這三小?),如果你不去好好了解的話,真的很容易有一些自以為是的解讀。

的確,除了性取向問題外, 從小被灌進的偏見還有很多。
例如最基礎的性別定型:男生要堅強﹑女生要柔弱;
進一步的角色定型:爸爸要上班﹑媽媽要顧家;
甚至現時不被認可但將會的愛情觀定型:愛一個人就要專一,不愛一個人就要遠離。

相處之間最重要的是溝通,哪怕能吐出此言的人有多少,能理解其意的又有何數?
"We are all unique"指的更是我們的性格﹑經驗﹑視野,沒一對戀人生下來就完全配合,最完美的感情應該是由時間去證明的,但很多時眼前的幻象會令人迷失,扭曲的社會變得更為扭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